重 庆 市 安 徽 商 会
C H O N G Q I N G A.C.C.C

安徽徽剧

图片7.png

徽剧,原名“徽调”、“二黄调”,1949年后定名徽剧。徽剧为中国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一种重要的汉族地方戏曲,也是中国戏曲的一个重要剧种,不仅京剧是在它的基础上演变形成,中国南方的许多地方戏曲剧种,也都与它有着历史渊源关系,其影响几乎遍及全国。

徽剧传统剧目有1404个,保存档案有753个。其内容从列国纷争、宫迁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间生活故事。徽剧的音乐、唱腔优美、完整。主要分青阳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拨子二黄西皮、花腔小调共九类。而以吹腔拨子皮簧为主要声腔。吹腔轻柔委婉,拨子高亢激昂,皮簧则比较通俗流畅,徽剧的表演艺术丰富多彩,技艺精湛。文戏以载歌载舞、委婉细腻其特点,武戏以粗犷、炽热、功夫精深、善于高台跌扑而震惊观众。生活小戏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风趣、诙谐和语言吸引着观众。舞台画面多采多姿,具有雕塑造型美。

2006年5月20日,徽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特点

表演

图片8.png

徽剧在表演艺术上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腔之长。演出容量大,表现力丰富,能以多种声腔表现各种复杂人物情感,以多种表演技艺塑造舞台人物形象。其表演题材广泛,即能演出诸如《八阵图》《水淹七军》《龙虎斗》《七擒孟获》等历史题材的大戏,又能表演如《踢球》《闹灯》《骂鸡》等生活小戏。其表演场面或委婉细腻,如生旦排场戏《赠剑》《断桥》《醉酒》,或火爆炽列,如武打戏《烈火旗》《八蜡庙》《英雄义》等。其表演形式也灵活多样,可分可合,可大可小,单折戏、连台戏均可演出。

徽剧艺术以朴实、粗犷、重排场、擅武功、具有浓厚生活气息为特色,徽剧表演历来讲究功底扎实、技术全面、阵容整齐、色艺兼优,歌、舞、乐、白高度综合。要求演员能文能武,唱念做打具佳。即重视排场,讲究舞台艺术完美,如以“三十六顶网子会面,十蟒十靠,八大红袍”来显示班社阵容强大和行当齐全,又重视表演朴实、粗犷。如《八达岭》中,单龙套就有十至十四堂之多,还有八红蟒、四官衣,演员边歌边舞,再配以唢呐、锣鼓,表现出千军万马的声势。演员舞台动作强烈鲜明,技术性强。即讲究人物亮相和舞台画面的雕塑美,又重视平台、高台的武功表演,在一些戏中还有不少特技表演。如《水淹七军》中关羽周仓关平三人表演的一系列身段亮相,特技表演高台如《一箭仇》中的史文恭要翻三至七张桌子,平台如跳圈、窜火、窜剑、飞叉、筋斗等。徽剧中其他角色的表演也各有特色,并吸收民间武术如“红拳”等成为武打中具有特色的招式。如旦角的表演,早期因无水袖,故有许多指法,净角亮相时双手过顶,似举千斤,五指岔开,形如虎爪,用“滚喉”喑鸣叱咤,辅以顿足,用以表现角色愤怒时的情感,显得粗犷激越。徽剧在表演上具有动作粗犷、气势豪壮的特点,是因继承了安徽旌阳(今旌德)一带目连戏艺人的技艺。此外,徽剧中尚有不少“绝活”,如《滚灯》中的顶灯、《活捉》中的矮步、《三岔口》中的辫子功、《双下山》中的甩念珠、《月龙头》中的打红拳、《伐子都》中的三变脸等。徽昆以演出《七擒》《八阵》《八达岭》《英雄义》等摮:嫦窋和武戏形成自己的特点。

徽剧的表演讲究群歌齐舞的雄伟气派,高台、平台的武功技巧均注重舞台画面和身段、亮相的雕塑美。旦角的表演因早期没有水袖,故有很多手腕、手指的舞蹈动作。净角亮相双手过顶,似举千斤,用“滚喉”喑呜叱咤,辅之以顿足。

音乐

图片9.png

新编徽剧《徽班进京》

徽剧的唱腔通俗易懂,节奏爽朗明快。其多声腔,主要包括:拔子、四平、吹腔、二黄,也兼唱昆弋腔、高腔、花腔小调、西皮。后来又增加了反二黄、反西皮、花西皮、花拨子等新腔,唱腔变得更丰富。唱腔为不太严格的联曲体,昆弋腔和吹腔为联曲体向板腔体的过渡形式,也用笛子伴奏,既可演唱长短句,也能演唱七字、十字对偶句,比较灵活。拨子、二黄和西皮都有一套完整的板式,它们的唱词,除回龙、叠板外,均为七字、十字的对偶句。


行当

图片10.png

徽剧《借靴》剧照

徽剧中的脚色行当由生、旦、净、丑四行发展形成了较细的分工。根据不同的腔调、时期、地方,角色分工各不同。

青阳腔的角色行当有:生(正生)、旦(正旦)、末、净、丑、外、小生、夫旦、花旦、贴旦等十行,另有四个龙套兼演杂角。

“四大徽班”进京时的徽戏行当有:生、小生、外、旦、贴、夫、净、末、丑等九行。

到了徽州的徽班时期,角色行当有:老生、武老生、正生、小生、武小生、正旦(青衣)、花旦、武旦、大花(铜锤)、二花(架子)、跌打二花(武花脸)、三花(丑)、武三花等十四行。

浙江一带徽班的角色行当有:老生、老外、副末、小生、正旦、花旦、作旦、老旦、武小旦、三娘旦、大花、二花、丑(小花)、四花、杂(为龙套、老虎、狗,兼管道具箱)十五行。


曲牌

图片12.png

徽剧多以演武戏为主,用大小唢呐伴奏,配以大锣大鼓,气势宏伟。吹腔以笛和小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有曲牌、板式变化加曲牌体、板式变化体等三类唱腔结构体制。拨子以枣木梆击节,初用弹拨乐器伴奏,与吹腔结合后改用唢呐,笛和徽胡。二簧除老二簧用唢呐伴奏外,其他都以徽胡为主,分男女宫,有导板、原板、回龙、哭板、散板、流水等板式。西皮也以徽胡为主要伴奏乐器,有文、武导板、散板摇板二六(亦称慢垛子)、流水(亦称紧垛子)、原板、叠板、哭板等板式,分男女宫,有西皮反西皮两类。

徽剧的文场曲牌也丰富多样,青阳腔和徽戏各有一套锣鼓经,打击乐音色低沉、浑厚,并常以大钹和大鼓的闷击,造成独特效果。

道具

徽剧的道具有着自身的特色,有纸糊的砌末、纸扎十八罗汉像、三换衣等等。

婺剧表演

徽剧因徽班的推动发展为各个流派。如浙江的婺剧、江西的赣剧等,差不多都是徽剧的嫡派。云南滇剧、广东粤剧的主要声腔都是“二黄”,主要来自徽剧,并吸收了徽剧的武功。湖南湘剧中的“南北腔”,就是徽调的“二黄西皮”,广西桂剧也以“二黄西皮”为主调,吹腔则称“安庆调”。

在安徽省内,徽剧又有江南、江北、徽州等各具特色的流派。江南徽剧以唱功见长,声调纯朴浑厚,韵味足,江北徽剧以武功见长,有些筋斗、档子,为其他剧种所少见。

流行地区

主要范围

徽剧主要流行于古徽州府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和安庆市及江浙一带,在南方流布甚广。

影响范围

徽剧的影响遍及江苏和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陕西、山东、山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全国有40多个戏曲剧种和它有渊源关系,在川剧湘剧赣剧闽剧粤剧滇剧黔剧桂剧婺剧淮剧等兄弟剧种里,都可以找到徽戏的影响。


传承影响

图片16.png

传统戏曲一般由传承人的口传身授而得以代代传递和发展的,饱含着历久弥新的历史文化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文化娱乐方式的冲击,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消费方式发生变化,很多民间风俗活动不再举行,与此相关来自乡野、自编自演的徽剧徽戏,也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因此,对传统徽剧进行抢救、挖掘、保护、传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徽剧正面临着种种现实困难,其中最重要的三点影响到徽剧的传承与发展。

一是徽剧的艺术特色消融,有出现“京剧化”的潜在危机,安徽省徽剧团由原先的徽剧团合并为徽京剧院,“徽京合并”导致徽剧特色逐渐消融,使徽剧传承工作业态萎缩,生存状况令人堪忧。

徽剧与京剧,同根同祖,一脉相承,徽、京之间,无论从剧目、声腔、曲调、念白以及行当角色、表演程式等方面,彼此差异大致相同,徽京合并会造成剧种界限被打破,表演特色被融合。特别是演员之间长期同班、同台、同戏、同演,使徽剧艺术特质逐渐消解,与京剧同化合流,会使徽剧失去自身艺术特色,亦会影响徽、京两个剧种的艺术发展。

二是艺术人才的匮乏,传承后继无人,徽剧正面临的主要困境是演员老化、行当不全,艺术人才断档严重。

三是徽剧缺乏精品力作,社会影响力逐年下降。

徽剧艺术这一珍稀文化遗产,保留它的活态演出不仅对观众、对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是福音,对于世界了解中国历史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宫博物院尚存清廷升平署”一库房徽剧剧本及文字材料亟待整理,而徽剧剧种的消失将会使这批文物成为无法解读的“天书”。对这样一份中国戏剧文化遗产,理应倍加珍视,并加以抢救和保护,也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保护措施

2013年7月,为了将徽班进宫演出资料的保护与整理,故宫博物院将1万1千件徽班进宫演出资料进行了第一轮整理,挑出了品相相对完好的300多件资料,进行了影印。

2013年10月,黟县戏联遵照黄山市委、市政府领导关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指示要求及市文化委具体工作安排,组织老徽剧演员传帮带,排练徽剧《杨贵妃后传》,以实际行动传承徽剧演艺,抢救徽剧表演艺术,为传承徽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6年,安徽省怀宁县将选址“戏曲之乡”石牌镇,建立首个中国徽班博物馆,将收入大量关于徽班与徽剧的相关史料。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安徽省徽京剧院、黄山市徽剧院(黄山市艺术研究所)、婺源县徽剧传习所获得“徽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安徽省徽京剧院、黄山市徽剧院(黄山市艺术研究所)、婺源县徽剧传习所评估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