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庆 市 安 徽 商 会
C H O N G Q I N G A.C.C.C

安徽六尺巷的典故及当代价值

图片1.png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脍炙人口的“让墙诗”,成就了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千古佳话。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桐城六尺巷,让这条充满传奇色彩的小巷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六尺巷的典故源于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双方互不相让,将官司打到了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了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回了一首本文的开篇诗句。张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六尺巷,这条看似普通的小巷,却承载着中华民族谦逊礼让、和谐包容的传统美德。它不仅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在当代社会中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图片2.png

谦逊礼让,化解矛盾的智慧

在当今社会,矛盾和冲突无处不在。无论是个人之间的纷争,还是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纠葛,都可能引发激烈的冲突。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谦逊礼让是化解矛盾的有效方式。张英身为朝廷重臣,却不仗势欺人,主动让出三尺之地,这种谦逊的品质和宽广的胸怀令人敬佩。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会谦逊待人,不骄不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矛盾和冲突。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争辩和争斗,而是要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主动做出让步,以达到和解的目的。

谦逊礼让不仅能够化解矛盾,还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如果能够保持谦逊的态度,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就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谦逊礼让也能够传递正能量,影响身边的人,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和谐包容,构建多元社会的基石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和谐包容显得尤为重要。六尺巷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谐包容的传统美德。张英的家人和邻居在张英的感召下,也各自让出三尺之地,最终形成了六尺巷。这种和谐包容的精神,为我们构建多元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包容他人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和观念而排斥他人。只有当我们学会包容他人的不同,才能够建立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同时,和谐包容也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图片3.png

廉洁奉公,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张英作为朝廷重臣,不仅在处理邻里纠纷时表现出谦逊礼让的品质,更在为官生涯中始终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他的这种品质,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当代社会,廉洁奉公依然是我们应该坚守的价值观。

廉洁奉公是政府官员的基本职业道德。政府官员作为人民的公仆,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谋私利,廉洁从政。只有当政府官员做到廉洁奉公,才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同时,廉洁奉公也是企业和个人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企业应该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不做违法违规的事情;个人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贪图不义之财,廉洁自律。

传承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六尺巷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个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通过对六尺巷的保护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下去。同时,我们也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只有当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和认同,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片4.png

六尺巷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所蕴含的谦逊礼让、和谐包容、廉洁奉公等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桐城六尺巷的重要时刻,我们更应该深入挖掘六尺巷的精神内涵,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